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它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给人以判断是非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哲学思想不只有孔孟之道,还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派,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在它依然在发展变化中。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种文化总有其变了的和不变的地方,不变的可以称为其核心思想。几千年来儒家学说虽然流派纷呈,但孔子有一种话可概括其核心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是中国文化的灵魂,诸子百家道法不同,但道体为一,从本体论上讲是世界的根源,从方法论上讲是宇宙的最高原则,道的思想才是中国人的信仰,儒家也把“志于道”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有了如何来实现,“据于德”。“德者,得也!”
与生具来的天赋与本能就是德。德是道在人身上的存在与体现,这种天赋与本能在人后天的成长中被遮蔽了,因此人要思“志于道”,就必须“明明德”,性善论由此产生。
而如何“明明德”,就要“依于仁”,仁是孔子定义的一个哲学概念,一个价值观念,是道的体现,是德的具化,仁在两人之间才能存在,“仁者,爱人”,仁是是儒家学说的基石,实践仁就是实践道,就是明明徳。
对仁的阐释与实践发展出了儒家的思想体糸,光有思想还不行,还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游于艺”。艺就是手艺技艺,儒家强调“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礼节音乐写字算数体育开车不也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技能吗?儒家始终强调要“以道率艺,以艺瑧道”,道与艺要结合,不应分离,理想与生活要统一,不要对立。
儒家主张“以人文化成天下”,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注重自觉自律的道德力量,注重人伦孝悌的建构,目的都是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现对宇宙“生生之德”的参与和成全。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儒家文化的“仁”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其实,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持有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儒家文化时,就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更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