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礼仪之邦”的?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可以说是有礼仪之大谓之夏,那么我国的礼仪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又是怎么样影响了我们这么多年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是怎么样成为礼仪之邦的吧。
礼仪起源的5种说法:
相传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周公提出了礼法的纲领。而后又经过传播发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了解的中华的新的礼仪。但是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是天神生礼仪,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第二种说法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设立的礼制。
第三种说法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第四种说法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人类为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第五种是礼生于礼,起源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发展阶段:
1. 礼仪的最初发展
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最开始的宗教活动——祭天地鬼神祖先,是礼仪的最早形态。这个时期的礼仪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制度。
2 . 礼仪的形成
到了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宗教礼仪发展成礼制,这个时期的礼仪都是强制性的,而且尊卑分明,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一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周礼》中的“五礼”就是一整套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和行为标准。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3 . 礼仪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孔子孟子旬子对礼仪十分重视。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孟子把礼解释为对尊长和宾客严肃而有礼貌,即“恭敬之心,礼也”,并把 “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
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把“礼”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4 . 礼仪的强化
到了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