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释道三家都教人要控制欲望?
“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在上位者有节俭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放纵享受,奢侈浪费。历史上凡是有道的人办政治,必定教民勤俭。像古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提倡节俭。尧的房舍只有三级的土台阶,而且茅茨不翦。
为什么要讲究惩忿窒欲?为什么不放纵物欲?儒释道三家都教人要控制欲望。譬如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个我们前面学过。他说,如果你贪恋五彩缤纷的色彩,就会眼目如盲。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电视噪音很大,而且色彩绚丽,结果人的视力、听力都会下降,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因为耳目都被这些东西染污,不够清净了。
追求奢华的娱乐,让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意。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的口舌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不能够尝到食物的真味。就像我们习惯于吃味道特别浓的饭菜,就不能够体会到饭菜本身的清香。譬如这个青菜刚刚从原野里摘回来洗干净,没有任何烹调,没有加任何滋味,这个时候有一种淡淡的食物本身的清香,你能够体会到这个真味,那你就会乐在其中。如果人喜欢吃那种烹调的、五味具全的,而且味道很重的食物,就不能够尝到食物本身的清香了。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而不能够回归到平和清宁。羡慕喜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的贪心不断地增长,行为举止会出现偏差。因为欲无止境。愈贪恋,这个好的东西愈多,那欲望愈重,贪心愈增长,最后自己控制不了。
一个人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够把心沉静下来,就不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法喜,体会不到孔颜之乐。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悦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从内心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的喜悦。读书人、坐禅的人、修道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体会到这种喜乐的时候,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对你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乐在道中。不是靠外物的刺激给他快乐,那个就像吸毒一样,愈吸愈严重,放纵于欲望的、感官的满足,没有止境。一旦这些外在的刺激去掉了,这个快乐就没有了,也跟吸毒一样,实际上是愈来愈依靠外在的东西。无论是色欲、吸毒,还是喝酒等,还有人打麻将、赌博、唱卡拉OK、和朋友聚餐,这些快乐都是来自于外在的刺激。而且执着于这种快乐,不能够自已。
这就是说一定要回归于内在的安宁平和,体会到内心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的法喜,一个人才能够在求道的路上有恒心,才不会停止,才不会再受外界五欲六尘的干扰,能够抵制住诱惑。
《晏子》上记载着晏子自己率先节俭的例子。晏子上朝的时候坐着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到这般情景就说:“先生的俸禄少吗?为何乘坐如此不好的车?”景公实际上是非常关爱晏子,所以看到他坐着破车非常地不忍。退朝之后,他就派梁丘据送给晏子一辆四马拉的大车。但是送去了多次,晏子都不接受。齐景公很不高兴,让人立即召晏子入宫。景公对他说:“您如果不接受所赠的车马,那我以后也不乘坐马车了。”晏子回答:“您让我监督群臣百官,因此我节制衣服饮食的供养,目的是为齐国人做出表率。尽管如此,我仍然担心人民会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您作为君主乘坐四马大车,而我作为臣子,如果也乘坐四马拉的大车,这是不符合礼的。百姓中不讲道义、衣食奢侈,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的人就会愈来愈多,我也就没有办法禁止了。”于是晏子还是没有接受。所以你看晏子做宰相,确实是一心为国家着想,念念想着怎么样把人民治理好,怎么样尽忠职守,让国君安心。
古人为什么教人要控制物欲,不讲求奢华的生活?不像我们现在人竞奢斗富?这是因为古人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人性本来是虚明洞彻的,人心也本来是平和的,正是因为贪着物欲,使人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了染污,失去了本有的智慧光明,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利令智昏,情令智迷”。
现在有些年轻人,当他们在上大学,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说起腐败都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为了反腐败上街去示威游行。但是当他们毕业之后,当了公务员,做到了一定领导位置的时候,当有人拿着一叠一叠的钞票送到面前的时候,抵制不住诱惑,态度逐渐就变了,最后变成了谁反腐败我反谁。为什么会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物欲的诱惑,在利益面前提不起理智,就昏头昏脑了。现在有些人为什么本来可以一帆风顺,前途无量,却半途而废、锒铛入狱?不就是因为在金钱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吗?这叫利令智昏。
“情令智迷”,如果一个人的情执太重,太重男女之情欲,在欲望诱惑面前也就昏头昏脑,智就迷惑颠倒了。我们经常用一个水晶球来比喻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像这个水晶球一样,它本来是光明四射、晶莹剔透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水晶球掉到污泥里,沾上了泥巴;又掉到油漆里,沾上了油漆;还掉在油里,沾上了油垢。结果把本来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水晶球的光给遮住了,有光散发不出来。看似丧失了本有的光明,实际上只不过是本有的光明被蒙蔽住了。人的心性也本来是虚灵洞彻的,它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但是被这些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蒙蔽住,所以它有智慧、有能量也同样散发不出来。但是本性本善,本性是本有的,它并没有失去,只不过是被蒙蔽了而已。怎么样恢复明德?怎么样明明德?就是把外在的染污层层地去除而已,这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看不破,不知道哪一个轻、哪一个重。因为贪着于金钱、美色、外在五欲六尘的享乐,把自己的明德给障覆了,不知道明德里边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财富,都得不到发挥了,所以得不偿失,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但是我们明不明白这个道理?并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没有真正明白?就像我们面前放着一个金子、放着一个土块,我们还要去拿这个土,不去拿这个金子,说明什么?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个金子的价值比土重。所以要修学,要和经典为伍,要听圣贤人的教诲,这些都是不断地提醒我们怎么样去除外在的染污,怎么样抵制外在的诱惑,恢复到心性的光明。不要因小失大,这确实是莫大的损失。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